钢板越厚越安全吗?被撞得稀巴烂的就不安全么?
可能看到题目的前半段,大家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废话!当然是越厚越安全啊。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车才算是安全?发生碰撞以后一点都不会受伤的就是安全的么?被撞得稀巴烂的就一定说明不安全么?
为什么教授今天要探讨这个问题呢?事情的起因是在前一段时间,一只鸡撞穿丰田轿车保险杠的图片在网上疯狂传播,从图片上看,保险杠居然被鸡撞出了一个大洞。一时间,日本车皮薄不安全等言论再一次被热议,但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保险杠的作用。
保险杠是干嘛用的?
简单来说,保险杠区域(注意不是保险杠本身啊)是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保护车辆与人员的第一道保险。但其实它的最主要作用是在行人被撞时,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行人受到严重伤害。所以评论一辆车是否安全,从表面看保险杠的材质判断是很不科学,也是非常错误的标准。
那保护行人就不顾自己的安危了?
当然不会,隐藏在保险杠后方的防撞梁其实才是保护车辆和车内人员的第一道保险。防撞梁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碰撞时车辆所受到的冲击,将一个点或面所受到的力,分散到整个车身,减弱冲击力,类似太极拳中以柔克刚的道理。因此,防撞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吸能梁,而不是以硬对硬的“铁柱”。
为什么要吸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把鸡蛋放在铁盒子中固定,将盒子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在盒子外裹一层海绵,那么盒子在落地的时候,由于海绵的缓冲吸能的作用,鸡蛋的“存活率”是不是就会大很多?人类就是那个鸡蛋,铁盒子就是汽车,而海绵指的就是防撞梁。
那车被撞烂是一件好事咯?
当然不是,车被撞烂说到底还是一件坏事,但我们不能仅凭事故后的惨状而去评价一辆车的安全性。科学的办法是观察驾驶舱,看车内空间被压缩状况;车内气囊是否成功打开;以及车门可否正常开启,方便救援。
再者,大家都知道F1赛车吧?想必也看过一些F1的事故镜头吧,车子撞得是稀巴烂,但车手却是毫发无损的爬出来,原因正是由于F1赛车烂掉的那些东西,正好吸收了撞击的能量,从而保护了车手,当然,F1用于保护车手而特别设计的超高强度单体壳结构也是重要一环。
(观众吐槽:1994年意大利伊莫拉赛道,车神塞纳死了怎么解释?2014年日本铃鹿赛道,比安奇钻进拖车底重伤,现在还在ICU你又怎么解释?)
别整这些高端的,说人话(下方高能预警)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1/2mv²=kx(m=车重、v=车速、k=劲度系数、x=形变距离)来看,车重、速度和车身材质与构造都直接影响车身形变程度(指的是车架形变,并非吸能区的溃缩距离)。也就是说,如果车越轻越慢,在撞击静止物体时所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小。
(观众再次吐槽:你这叫人话么?我们不是物理高材生啊!)
那我在选车时怎么判断车辆的安全性?
新车上市之时,厂家都会公布其配置,很多大型网站也会列出车子的安全参数。但如果大家觉得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配置表太麻烦,还可以关注各种碰撞测试结果,例如北美的IIHS、欧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等,这些权威的碰撞测试都能为车辆安全性提供非常好的参照。
(教授碎碎念:我大天朝的C-NCAP就免了,满分五星,收点钱给个五星半的评价,你觉得有多少可信度?)
说了那么多,都是在强调发生事故之后的事情。但真正重要的还是事故之前,是否能消除安全隐患。比如:不酒驾、不疲劳驾驶、不开斗气车、不飙车以及开车不走神等等这些是否都能做到,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您是否养成了上车就系安全带的习惯?如果有宝宝的家庭是否配备了儿童安全座椅?如果还没有,请改变自身驾驶习惯,而不要完全依靠汽车的安全性,毕竟就算在安全性上再先进的车,例如新一代奔驰S级,也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一切,其实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后记
我们评价一辆车的安全性时,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外观入手,关注表皮的用料够不够硬,厚度如何等等。但影响车辆安全性的核心部件其实是车架,而它则被隐藏在表皮的内部,通常我们根本看不到它。所以,是时候改变车皮薄就不安全的理念了,因为安全或不安全,与表面材质的关系几乎为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