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门”危局如何破:中国市场会是大众的救命稻草吗?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深度财经号,20 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洞悉市场动态。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文|杨杰东,香港财华社自由撰稿人,德国留学生。
大众汽车 ( Volkswagen ) 在去年遭遇"尾气门"之后,这家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德国车企旋即陷入总裁辞职、被调查、被诉讼、被罚款、减少投资的泥潭之中。被迫走上节约路线的大众近期最终宣布了裁员计划,决定在未来 3 年内全球裁减 3 万个工作岗位。据德新社得到的消息,大众仅在德国的裁员人数就达到 2.3 万个,不过在中国区则暂无裁员计划。那么,大众汽车的危机是如何开始和发展的呢?
尾气门负面效应出现 : 大众决定全球裁员
2015 年 9 月份,大众被爆出其在美国销售的柴油车安装操纵软件,令其尾气排放符合监管标准。消息传来德国惹来一片震惊,大众总裁文德恩在巨大压力之下辞职。德国政府很快介入调查,大众自己随后承认,在欧洲和其他地方销售的柴油车也有同样的问题。而当时大众在全球销售的同款柴油车就多达 1100 万辆,在德国本地也有 280 万辆。这一作假丑闻名噪一时,被人称之为大众的"尾气门"不仅重创大众,更对德国的整个汽车行业带来沉重打击,连"德国制造"的名声也深受波及。
《周日法兰克福汇报》曾经披露,大众自己的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显示,有关技术员怀疑使用该操纵软件属于违法;而且,大众的汽车零部件供货商博时 ( Bosch ) 也曾发信警告,使用这个软件是违法的,不过当然,操纵软件是由博时提供,让大众用于测试;因此,后来连博时也遭到美国监管部门的调查。那么明知这款软件的使用可能存在问题,为什么大众管理层"视而不见",甚至"明知故犯"呢?新上任的总裁穆勒对外表示。大众一定要加强管理的透明度。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穆勒的官腔仍然无助解除外界疑虑:旧有的管理层到底谁人知晓?到底谁该为此负责?大众的企业管治出此问题,是否需要来一次彻底的结构改革 ?
延至今年 3、4 月份 , 美国有汽车销售商起诉大众;在 4 月下旬 , 经德国联邦交通部证实,奥迪、保时捷、奔驰、欧宝、大众这 5 家德国车企自愿在欧洲范围召回 63 万辆柴油车,以整改之前的错误;而大众随即宣布,其在 2015 年亏损了 16 亿欧元。今年 8 月份,根据媒体的测算,即使没有严厉的处罚,大众光是在美国的律师费就超过 3 亿美金。除此之外,大众还可能要支付已经离职的前总裁文德恩约 1200 万欧元的退休津贴,他们高管的收入则不会减少。10 月下旬,美国地方法院作出对大众尾气排放丑闻的庭外调解裁定,大众的总费用高达 165 亿美元,当中包括最多 100 亿美元的汽车回购费用,47 亿美元的环保基金,大众也在 11 月中旬开始了北美的汽车召回计划,涉及汽车约 56 万辆。
大众的危机还未完结。就在 11 月 6 号,大众总部宣称,该集团的监事会主席汉斯迪特珀奇因涉嫌操纵市场正在接受检查机关的调查。德国电视媒体披露,检方调查的重点是在去年大众"尾气门"爆发前后,时任集团首席财务官的珀奇是否太晚向投资者报告这一消息。 下图所见,大众汽车集团在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股价在去年高位时的 250 欧元曾跌至低见 100 欧元附近,下跌幅度达 60%。此后,大众股价一蹶不振,窄幅徘徊于 110 至 150 欧元之间。
图一 : 近 3 年大众在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股价表现。 来源 : 法兰克福交易所网站
上周五,大众汽车公司与企业委员会终于达成了"未来计划",核心内容即是在 2020 年前将在全球裁员 3 万人,仅在德国受影响的岗位数目达到 2.3 万个,其余则发生在巴西和北美地区,总体目标是在全球裁员 5%。根据大众 2016 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大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共有雇员 62.4 万个,其中德国雇员 28.2 万个,占比为 45.2%。不过因为苛刻的解雇条约,这些德国雇员不会被直接解雇,而是遵循提前退休,或者减少工作时数的方式进行。
大众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大众在中国的雇员则暂时不用担心被解雇。如一开篇所讲,中国区并不在此次解雇范围之内。 但是,大众中国区仍然面临着整合与精简机构的问题。上周四大众中国区总裁海茨曼在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写道 : "为了保证在中国地区的竞争力 ,... 在 2019 年之前,理事会致力于实现整体提效 25% 的目标,而我们也会一步一步施行。"虽然在信中对"提效"的含义解释成"对时间、钱、人力、物力等所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不计划裁员",但精简措施的提出毕竟给中国区雇员带来不少压力。毕竟,提效 25% 不是一个小目标,尤其在大众面临全面危机之时。
同时,战线拉得太长,也成为大众汽车的一个严重问题。大众在数字化、联网及选项发动机领域都投入巨资,尾气门的一波波罚款不得不令大众大幅缩减投资规模。而"大众"这个核心轿车品牌也面临着盈利危机。如"高尔夫" ( Golf ) 和"帕萨特" ( Passat ) 这些"大众"品牌每投入 100 欧元,盈利仅仅有 1.6 欧元。大众的紧缩计划披露,到 2020 年时,每年应节省成本 37 亿欧元。
大众公司旗下品牌诸多,不仅有大众系列乘用车,还有奥迪 ( Audi ) 、斯柯达 ( SKODA ) 、西亚特 ( SEAT ) 、宾利 ( Bentley ) 、保时捷 ( Porsche ) 、斯堪尼亚汽车 ( Scania ) 、曼恩汽车 ( MAN ) 等。 当中不乏中国用家耳熟能祥的名车名款。
图二 : 大众集团旗下品牌和业务范围。 来源 : 大众公司年报
除了大众,德国其他汽车也有同样问题。奔驰 ( Mercedes-Benz ) 母公司戴姆勒在 1980 年代开启大肆扩张,收购了诸多车企 , 业务范围涉及长途汽车 Airbus、戴姆勒卡车、乘用小轿车等,不过最后因为战线太长,一些质量不佳的品牌开始拖累母企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因此,其后戴姆勒也不得不出售非核心业务,专注于打造自身品牌信誉。
专注于中国市场,目前似乎成为大众汽车的核心策略之一。2016 年,大众汽车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新款的 T-Prime 概念的 GTE 概念型 SUV 汽车 Magotan,根据官方数据,该车型配备了新型现代化设备,包含声控、触屏、车门和玻璃控制等全新设计。此外,大众旗下品牌奥迪发布奥迪 A4 L 新型轿车,连上奥迪 Q3 以及 SCODA VisionS SUV,保时捷新款车 718 Cayman,款款车型瞄准中国市场,正如大众在其半年报中所说,"大众要抓紧急速发展的中国城镇化机遇"。
大众早在今年 6 月 16 日发表"一起 --2025 策略",将来集中精力于转型核心乘用车业务,以及拓展潜在新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依赖于在电池技术、数字化和自动驾驶领域增强核心竞争力,注重于核心盈利增长,和仰赖合作伙伴。大众毫不讳言,"会继续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作为汽车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 研发,大众目前仅在德国、中国和美国设有大众集团未来研发中心。今年前 6 个月,大众在中国区的销售,在亚太区市场中增速最高,为 6.9%。更加惹人关注的是,中国区的乘用车销售绝对数字,已经占大众全球销售份额的 38.8%,接近 4 成,并远远抛离北美、南美、东欧和中亚的销售。增速最快、销售占比最高,中国市场对大众汽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三 : 大众在今年前 6 个月在亚太区的销售。 来源 : 大众半年度财报
与滴滴出行的合作 : 原来只是一场市场营销?
大众汽车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只是"尾气门"这么简单。盈利能力低下、外部竞争加剧、管理方式僵化等等都成为大众这个老牌汽车巨头的束缚。大众冲破牢笼的关键点在哪里?也许是自动驾驶、也许是电动汽车、也许是共享经济。
大众上周四宣布与中国最大叫车服务供货商滴滴出行正在商讨合作意向 , 双方有意成立一家高端叫车公司。德国《商报》之后刊登一篇由 Stephan Scheuer 撰写的分析文章《分享与购买》,评述了大众在中国进军叫车业务和汽车共享业务的战略。他在文章中开宗明义,"中国决定着大众汽车的未来。这家汽车制造商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市场的依赖性都不及中国。大众也在那里尝试实现之前信誓旦旦提出的企业转型计划:这家企业不再将自己的角色局限于传统汽车制造商,而是在未来作为出行服务提供商得到认可 -- 现在他们在中国作出新的尝试。"
文章评论认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大众对未来所下的赌注。"作者注意到中国市场的轻微变化:虽然拥有品牌私家车成为财富的象征,但越来越多人开始转用滴滴,因为更加实用。因此可以说,中国在叫车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大众并没有公布合作细节;换句话说,大众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大众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已经慢人一步,上海一汽与日本丰田、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都已在电动车领域展开合作,而大众迟迟找不到合作人选。因此作者断定,"目前不清楚大众怎么从中获利,因为滴滴还是牢牢控制着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大众在这个方面缺乏计划。 "
大众野心勃勃,计划于 2020 年在中国销售 40 万辆电动或者混合动力汽车,而在目前,这个领域的销售业绩也就是几百辆而已。大众能完成宣称的改造计划吗?谁也说不准。但大众显然已经开始行动了:趁"德国制造"的牌子还没在中国倒下之前,不如先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营销一把 , 毕竟汽车也是越来越难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