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垄断了中国零配件市场?新车原厂配件在“流通渠道”上
“中国式”渠道垄断
那么,在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中是否存在着“垄断”?
据记者了解,与美日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合谋抬高价格不同,中国汽车行业的垄断行为主要是“主机厂垄断零配件销售渠道”。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汽车制造商与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2009年以前,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是契约式的关系,在汽车城美国底特律,围绕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周围有一大批的零配件供应商,像通用与德尔福、福特与伟世通都有着比较紧密的契约关系。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在日系车的冲击下,美系车高成本的缺陷凸显,为了降低成本,通用和福特分别将德尔福与伟世通剥离出去,开始形成“全球架构”体系,该体系使汽车零部件成为一种具备标准接口的产品。
在欧洲,整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则是较为平等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才能诞生出博世集团这样的全球第一零配件供应商集团。二者甚至在技术知识和制造能力等方面是不分上下的。
日系则是所谓的“塔式关系”,以丰田为例,丰田按供应商所生产部件的重要性程度,将供应商分为三类:核心部件供应商、特色部件供应商和商品部件供应商,丰田与其建立不同的股本关联关系。因此,零件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也可能会得到厂商的支持,但也容易对厂商形成依赖。
而在中国则不存在这样明显的关系。在分析人士看来,中国汽车市场中充斥着欧系车、美系车、日系车、韩系车、自主品牌,全部有各自独立的配套体系,整个体系分散独立,难以形成上述的契约关系、平等关系或者塔式关系。
6月10日,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汽车市场,欧系、美系、日系各有各自的零部件配套商,自主品牌又是一套独立的配套商,中国汽车零件商的市场份额相对美日欧来说要分散得多,因此目前在中国这样的零件商垄断行为几乎没有。”
不过,一位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一些关键性部件,或者说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方面,中国的汽车零配件行业也存在一定的垄断。”但对于具体设计到哪些企业及部件,该人士则表示不便透露。
就目前来看,中国汽车零件商的“垄断”尚未摆在桌面上,但“汽车零件渠道垄断”则已经让许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叫苦连天。
今年4月1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零整比”数据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所谓“零整比”,指的是某商品全部零配件的价格之和与完整商品销售价格的比值。
根据此次“零整比”数据,北京奔驰C级W204系数最高,高达1273%,也就是说,更换这款车型的全部配件所需的费用是这款车型整车价格的12倍之多。专家认为,这一系数在30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而在此次调查的18款常见车型的“零整比”数据中,有11款车型的零整比数据高于400%。
“零整比”数据的背后,凸显的是中国4S店服务体系的过分单一。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汽车供应商授权范围内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活动,这一规定看似规范了汽车零配件市场,实际上却间接强化了国内汽车售后维修与配件供应的垄断。
“这一垄断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渠道的垄断,渠道供应、零配件定价全部由汽车厂家说了算,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经销商,再到消费者都没得选择。”贾新光分析称。
对于现状,经销商有苦难言。据了解,现阶段,厂家原装零配件全部供应其授权经销商,零配件供应商也无法绕过汽车厂家直接流向市场,厂家能够实现低价进货、高价售出,处于其上下游两端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则利益受损。同时,保修期内车的车主只能通过4S店维修、更换零配件,否则很可能无法享受应有的售后服务。
“发动机、变速箱这种大件的零配件,车主当然还是会来我们店里维修更换,像轮胎等小件,车主更多会选择去市场上购买,因为价格与成本更低。”北京一家合资品牌的经销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汽车零配件垄断形成的整个环节中,经销商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相同的产品质量,4S店从市场上采购能够比厂家供给便宜得多,但是他们却没得选择。“经销商处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销售终端位置,高价的零配件使得消费者对经销商心存不满,但是实际上经销商也很被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全国的汽车市场增速放缓,限购城市越来越多,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经销商密度那么大,经营已经很困难了,而且现在各种利空的因素都在叠加,厂家应该考虑在售后配件这一方面放松对4S店的管控。”颜景辉说。
颜景辉认为,一下子让汽车厂家放开配件渠道不太现实,更具可行性的办法是汽车厂家仍保留一部分原厂供给,逐渐放开一部分管控,让经销商可以通过其他多元化渠道购置零配件,但是厂家对经销商的进货渠道要进行质量上的把关。“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深入到了后服务市场。厂家也必须要考虑到经销商的利益,毕竟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还要考虑消费者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 关囡 特约撰稿 陶妍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