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一体品悦行”就是自驾游?不小心聊到了哲学高度
马自达“人马一体品悦行”这次来到了瓷都景德镇。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言必称互联网+、智能、革命的时代,马自达却带着大家来探寻传统匠人的技艺传承。这是一趟非常有收获的旅程,当天晚上,就在瓷都的瓷文化酒店的客房里,我和我们的总编辑青主进行了一次长谈。
马自达是非常值得中国汽车企业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马自达规模很小,全年销量150万辆上下,但是,青主说,相较于丰田或者大众,马自达对于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其实更有借鉴意义,中国现有汽车企业要成为丰田、大众的可能性不大,我们更有可能的是成为马自达、斯巴鲁。
大未必成功,小也未必不成功。通用、福特都很大,但是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他们所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卖品牌,减规模。先前的韩国大宇、日产都是倒在了追求规模的路上。
马自达、斯巴鲁、斯柯达这样的企业,规模都不大,但是活得都挺不错。斯巴鲁全球年销量大概只有90万台左右,但却是日本利润率最高的汽车企业。
马自达已经是快百年的企业了,即使从1960年推出第一台汽车算起也有65年历史,规模依然不大,年产量150万台,可是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它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在北美、日本、亚太、中国、欧洲几大市场份额均衡,在各种国际大奖中,马自达的车都是常客,今年有两款车入围世界年度车,MX5刚刚获得了日本年度车。
做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青主认为,并不是把规模做大,而是让品牌可以传承下去,务实一点说就是要赚钱。与其追求很庞大的规模,不如追求成为一个有自己技术特点、能够盈利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马自达是个很有技术特点的品牌,但是很多人喜欢马自达,首先并不是因为转子发动机,或者创驰蓝天,而是因为它太漂亮了。
有一期《猫哥买车记》的网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先前他并没有考虑马自达,因为马自达在中国的知名度还很低,但他看到昂克赛拉时立刻就被打动了,一眼就喜欢上了。
马自达的魂动设计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是个很好的借鉴。中国企业目前变速器做不好、发动机做不好、操控性做不好、车的整体品质还要提高,青主都觉得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设计也做得那么奇怪呢?
其实国内这两年在设计上的成功例子还是有的,例如长安、广汽传祺都不错。事实证明,设计并不难,可能也是落后品牌最容易拉近距离甚至实现反超的领域。
在这方面,中国汽车企业该好好总结一下了。第一款车抄袭,第二款车模仿,第三款车就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了,像众泰、陆风这样一路抄下去,是抄不出未来的。
你规模可以不大,但一定要有特色。
说到马自达,大家就会想起转子发动机、创驰蓝天,实际在量产车型上,转子发动机马自达也很少用,但是全球主流品牌里面就只有它在用,这就成了它的一个标签。
青主笑言,有时候确实挺替一些国内汽车企业的市场或者公关部门感到头痛的,他们手里没有猴子可耍。你在街边耍把式,手里总得有只猴子吧,否则人家看什么?
从这一点看,国内汽车厂里,比亚迪还算是有猴可耍的,不管我们对它的实际效果评价如何,但在电动领域、双擎、插电混动、三擎驱动,起码比亚迪能让人记住了。
所以无论技术还是设计都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就像魂动设计、转子发动机、创驰蓝天之于马自达,全系四驱、水平对置发动机之于斯巴鲁。
中国汽车企业仍在盲目地追求量,忽略了塑造自己的特点,除了比亚迪在电动领域之外,长安、上汽、一汽、东风,在哪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别说在国际上,即使在国内也没有。最令人可怕的是,看不到他们想在哪个领域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得最多的,还是到哪一年卖多少万台车。青主悲观地预见,再过十年,国内这些企业还是没有形成特色,还是只能仰人鼻息。
创驰蓝天是若干技术的集成,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车身、转向系统等等。很多人都以为创驰蓝天是一个发动机技术,实际上发动机技术在里面只占了20%,因为一个车好坏与否,是一个很整体的体验,不是单单搞一个13:1的高压缩比发动机就可以成为好开的车、节油的车。
创驰蓝天技术对于马自达的意义很重大,5月份丰田与马自达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也正是看中了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有了创驰蓝天,150万辆级的马自达和1000万辆级的丰田可以平起平坐。
创驰蓝天的一大意义,是表明了传统内燃机的潜力还很大。创驰蓝天没有增加电机或者涡轮,但是马自达2在日本的油耗已经达到了一般混动车的水平,每升油跑33公里,换算过来是3升/100km。
这也是青主想着重提醒中国汽车企业重视的,传统内燃机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一般传统汽油机的热效率是30%左右,创驰蓝天的发动机达到38%,丰田新一代普锐斯是40%,未来马自达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到50%!
国内有个不好的现象,让人很担心,就是天天讲新能源,很少提传统动力。虽然青主赞成搞新能源,但不能忽略的现实是,传统动力还要统治这个行业很多年。
EPA(美国环保署)两年前做过一个预测,2040年全球传统内燃机依然占78%的比例,PHEV+BEV只有2%!不管是不是2%,但比例一定非常低,即使翻一倍也只是4%,如果96%都远远落后于人,区区4%就想弯道超车?可能吗?
说到这,自然谈到了新能源的路线。青主认为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有两条,主线是:传统内燃机-HEV(混合动力)-FCV(氢燃料电池),辅线是BEV,这是一条辅助性、补充性的平行路线。
从过去的实践来看,新能源路线,还是丰田比较靠谱,他家的路径很简单,就是传统动力的改善,再到HEV,最终过渡到氢燃料。
BEV(纯电动)则是一条并行的路线。纯电动在使用上有个天然的弊端,就是充电时间很长,即使充电桩到处都是,使用起来依然不便,这决定了它只能定位为短距离移动工具,宝马i3、日产聆风等主流电动车都是这种定位,主要就是市内开,活动半径大概在50-60公里,所以它只能是一个补充,不可能成为完全的替代方案。
青主认为BEV发展重点应放在低速领域,在这个领域,电动车是有其价值的。事实上,低速电动车市场很大,只是政府还不认可。在法国有两个品牌,他们卖的就是低速电动车,时速低于45公里/小时,不用驾照,卖得很好,也卖了很多年,这就是传统汽车的补充。
这样来看,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政策就很危险,几乎将宝全压在BEV上。假如EPA的预测是靠谱的——青主倾向于这么认为,我们的政策就是在为所有的汽车企业挖坑,企业全转到BEV上来,可是市场没有转过来,那不是都掉坑里了吗?
政府无形的手虽然可以参与市场调节,但不能干扰市场的自然发展,比亚迪秦、唐据说卖得还不错,可是在不限购的地方卖得怎么样?千万不要被这种假象迷惑,因为这种政策是不可能持续的。
讲汽车的未来,根本上要讲未来人类的出行方式。
未来,城市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密集,广州就这么大,在广州生活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未来市内通勤肯定是公交化,私家车将是个奢饰品,主要用于假期中长距离出行使用,所以,未来人类的出行模式就是长距离用FCV,短距离移动多数家庭使用公交,有条件的家庭使用BEV。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